中国是否需要大幅降低政策利率?专家解读

元描述: 专家分析中国是否需要大幅降低政策利率,探讨了降息对房地产、制造业、消费以及债权人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日本经验,指出当前更需要寻找新质生产力进行投资,而非过度依赖降息。

引言: 近期,市场对于是否需要大幅降低政策利率的讨论热度不减,不少人认为降息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减轻债务人利息负担,甚至还能提振股市。然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周琼却认为,主动大幅降低政策利率并非目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为什么说大幅降息并非良药?

降息真的能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吗?

周琼认为,降息对投资和消费的刺激效果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

房地产方面: 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期,但调整期究竟有多长尚不明朗。相比降息,更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刺激消费、消化库存、保证已预售的在建房产交楼等。

基础设施方面: 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来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承担了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职责,也导致了地方债务压力的增加,相关风险仍需进一步化解。

制造业方面: 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占全球的35%,超过第二至第十名的总和。然而,内需疲软以及部分行业内卷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小幅下降。虽然医疗健康等部分领域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但降息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消费方面: 购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房价预期发生扭转,单纯依靠下调房贷利率很难彻底改变这一趋势。

数据显示,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已经从2021年四季度的5.63%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3.69%。然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却从去年3月末的最高点38.94万亿元略微下降至今年3月末的38.19万亿元。

居民杠杆率问题: 虽然中国居民储蓄率较高,但居民也需要一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居民部门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有限。

过度依赖降息的风险:

企业内卷: 从房地产到制造业,企业内卷式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贷款较多,形成了产能过剩。如果继续降息、刺激投资,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适得其反。

债权人利益: 大幅降息不仅会损害银行利益,也会影响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存款和贷款权益。

银行经营压力: 商业银行需要依靠自身健康经营来支持实体经济,贷款利率需要覆盖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如果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增发募集资本金或没有利润补充资本,将难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进而影响信贷投放。

日本经验教训: 日本在应对泡沫经济破裂后的经济危机期间,连续9次降息,将贴现率从6%降到0.5%,但最终未能有效解决问题。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指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减少,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未来利率走势:

周琼预计,如果后续经济继续承压,央行不排除会继续调低利率,但目前利率水平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下行空间有限。如果经济出现好转信号,利率也可能反弹。

长期债券利率:

近年来,中国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持续波动下行,目前贷款平均利率和长期债券利率均创历史新低。

长期债券利率的走势: 长期债券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率和利率走势的看法,但具体走势很难判断。

硅谷银行的教训: 硅谷银行在2021年和2022年配置了大量期限较长的MBS和国债,在加息后造成大额浮亏。其他银行也存在类似问题,但长期限债券在资产中占比低于硅谷银行,所以风险尚可承受。

结论:

周琼认为,中国未来的长期利率走势,取决于当前的应对措施,尤其是能否通过改革、科技创新等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资本回报率。

常见问题解答:

问:降息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答: 降息短期内可能会提振股市,因为资金成本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可能提升,但长期来看,降息带来的影响并不确定。

问:降息对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影响?

答: 降息可能会刺激部分购房需求,但当前房价预期低迷,单纯依靠降息很难有效提振房地产市场。

问:降息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答: 降息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在企业内卷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过度依赖降息可能会加剧竞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问:降息对居民有什么影响?

答: 降息会降低居民贷款利率,但也会降低存款利率,对居民的财富积累和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问:降息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 降息可以短期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降息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问:未来利率走势如何?

答: 未来利率走势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如果经济继续承压,央行可能会继续降息,但目前利率水平已经很低,下行空间有限。如果经济出现好转信号,利率也可能反弹。

结论: 大幅降息并非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过度依赖降息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当前更需要寻找新质生产力进行投资,同时也要关注债权人利益和银行经营压力。只有通过改革、科技创新等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